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中心 > 相关政策 > 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为乡村产业增强新活力
电话:
010-86183888
邮箱:
24j@nltown.com
地址:
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文化街新农创大厦
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为乡村产业增强新活力
发布时间:2019-12-30 阅读 次
《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》指出,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,引导农民工、大中专毕业生、退役军人、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“田秀才”“土专家”“乡创客”创新创业。近年来,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,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,吸引了一批农民工、城市白领返乡创业,一批高校毕业生、退役军人、科技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入乡创业,催生出了大量联农、带农、惠农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,为振兴乡村产业持续注入新动能、激发新活力。
规模不断扩大 形成新一轮农村创业热潮
改革开放以来,农业农村经历过三次大的动能转化: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,农村能人纷纷“洗脚上田”创业,农村二三产业“异军突起”。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体制内人员下乡“下海”到农村创业。这一波热潮是第三次,以返乡入乡的农民工、大学生、退役军人和科技人员为代表,通过引资引智、创新创业,盘活乡村资源要素,带动乡村产业繁荣发展。与前两次相比,这一轮的创新创业,是以深厚的乡土情怀为出发,以实现事业梦想为动力,是一批有开阔视野、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人才奔赴乡村创新创业。据调查,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数量已达到850万人,带动乡村就业超过3400万人;农村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覆盖率达到83.6%,即每100个行政村中有83.6个有返乡入乡的创业项目。
创业层次提升 丰富乡村产业业态类型
本轮创业热潮的一个鲜明特点是,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多数是事业型创业,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,超过70%是受身边朋友、亲戚的影响加入返乡入乡创业大军,因此这批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既有资金、又擅经营、且人脉丰富,更加注重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,推动建设了“农业+”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。“种植+”林牧渔,形成绿色低碳的循环型农业;“农业+”加工流通,形成产业增值的延伸型农业;“农业+”文化、教育、旅游、康养等产业,形成功能发掘的体验型农业。据监测,当前农村创新创业项目中,60%以上具有创新因素,80%以上属于产业融合类型,55%运用了“互联网+”等新模式。
乡土特色鲜明 培育知名区域公用品牌
返乡入乡创新创业项目,多是依托当地优势特色资源,发掘农业农村功能价值,开发小专精新特产品,利用田园风光、绿水青山和乡土文化资源,发展休闲观光旅游,以特色打开市场、培育产业,发挥每个乡村资源禀赋、人文环境、工艺技巧,走出一条人无我有、人有我特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之路,打造品质高、口碑好的乡村“金字招牌”,创响一批“土字号”“乡字号”品牌。安徽省霍山县农民工程永峰返乡投资4000万开发石斛产业,创响“霍山米斛”品牌。河南省荥阳市10多名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建成长达15公里的无籽石榴产业带。贵州省遵义市深度开发“凉夏”资源,引导村委会与重庆市居民社区一一对接,引回大批妇女利用宅基地建设休闲度假庭院。
创新经营模式 构建联农带农紧密联结机制
返乡入乡人员一般采取“订单收购+分红”“农民入股+保底收益+按股分红”等模式与农民合作创业。创办的项目小农户参与度高、受益面广,增加了跨界增收、跨域获利渠道,让农民卖农(产品)金、挣薪金、收租金、分红金、得财金,共同享受乡村产业发展的果实。据监测,返乡入乡创新创业项目80%的投资在200万元以内,90%是联合或者合作创业,长期雇佣人数平均为6人左右,带动的短期灵活就业一般在16人左右;经营场所87%设置在县城以下,70%具有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效果,40%带动农户脱贫,30%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。
友情链接: 首农集团 首创集团 山东新农创 中国投资协会 城融集团 新农创喜舍乡邻
地址: 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文化街新农创大厦 Copyright © 2017-2022 新农创集团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850号 京ICP备17067574号